忠言顺耳才利行美文
“良药苦口利于病,忠言逆耳利于行。”这句出自《孔子家语·六本》中的古话,一直被国人奉为至理名言。于是,我们在劝谏他人的时候,总是追求一针见血,直击要害,达到“逆耳”的极限。在种种挖苦和教育之后,还要告诉对方:“我说的话你别不爱听,忠言逆耳利于行!”
事实上,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深知“良药苦口”的道理,却并不是每个人生病时,都愿意服用这种“苦口良药”。现代医学的发展,更是证明了“苦口”的未必都是良药,良药也不一定都要苦口。事实上,裹着糖衣的“苦药”,往往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。
其实,良药被裹了一层“糖衣”后,并不会影响到药效的发挥,反而更容易被患者服用和吸收。传统的中草药,要经过煎熬才能服用,不仅费时费力,而且味道苦涩难以下咽。而现代的西药,却采用了糖衣包裹的形式,不仅携带方便,而且更容易被畏惧苦涩的人所接受。
既然良药未必非要苦口,同理,忠言也完全可以顺耳而说。毕竟说话也是一门艺术,如何去说,大有学问。比如师生之间,老师对学生的缺点横加指责,虽是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激励,却容易引起对方的逆反心理,反而事与愿违;夫妻之间,当双方观点遇到分歧时往往都是各执一词,针锋相对,以至于思想总也得不到交集,最后不欢而散;朋友之间,当你想纠正对方犯下的错误时,初衷是善意的',但刺耳的忠言往往会使你的朋友感到颜面尽失而恼羞成怒,最后适得其反。
所以,谏言也应该讲究技巧,注意表达方式和时机。历史上有过这样一则故事:有一次,魏征劝诫唐太宗,言语非常激烈,把唐太宗气得半死,他大发雷霆,走回寝宫时还边走边骂:“气死朕了,朕非要把他给杀了。”到了寝宫,皇后看到唐太宗气成这样,知道一定是魏征又招惹他了。皇后当即换上非常正式的服装,走到唐太宗面前,当场跪下去说:“恭喜皇上,贺喜皇上!”唐太宗一头雾水:“我气得半死,你贺什么喜呀?”皇后接着说:“一定是有明主出现,臣子才敢直言不讳啊!”唐太宗一听自己是“明主”,不由得火气顿消,转怒为喜。
很多时候批评的效果往往取决于形式的巧妙而不是言语的尖刻,如果给批评也裹上一层“糖衣”,不就能够营造出良药甜口也治病的效果了吗?
柯立芝任美国总统期间,一天对女秘书说:“你今天穿的衣服很漂亮,你真是一位年轻迷人的小姐。”女秘书受宠若惊,因为这可能是沉默寡言的柯立芝对她的最大夸奖了。但是柯立芝话锋一转又说:“另外我还想告诉你,以后抄写时要注意一下标点符号。”在批评之前先赞美对方,以赞美来营造批评的氛围,能让对方在愉悦的赞扬声中同样愉悦地接受批评。
人性的本质是渴望欣赏,每个人获得成功也都离不开自信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丝雷说:“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,就像阳光一样。没有它,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。”所以,忠言未必都要逆耳,若把对人的忠告依附在赞美之上,这种“顺耳忠言”更是滋养和激励他人的灵丹妙药!